2024上半年读的几本书和电影

Posted by Wue on 2024-06-10

年光与物随流水,度过2024年的一半。

工作上,有一些重点转变,出了几趟差,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复杂环境中的身不由己,以及效率至上的大企业如何对人产生异化的作用。

生活上,去了一趟川西,看看原野与雪山;回了几次科大本部上课,而初识了石榴花;参加了高中姐妹的婚礼,见了不少老朋友。

写作上,开设了《产品营销强壮手册》这个小报童专栏,收获了一点点付费读者;还开始在少数派上记录生活。

当然,也看了一些书和电影,所以有这样几则记录,想与你分享。

日常的深处

作者:王小伟

世界变化很大,很多物品原本承载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变化也不大,有些东西依然还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告诉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价值,唤起我们最本初的愿望。

如今的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和需求,都是被建构起来的:越来越细分的消费品功效,睡觉要穿睡衣,旅行要穿波西米亚风裙子,运动要穿Lululemon。东西越来越多,自然需要足够多的理由才能让你知道:你还可以再多买一点,多买多快乐。

如果毫无觉知,会以为这样的自己就是时尚的弄潮儿,认真生活的精致族。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赚钱,以维持做个体面的都市人。

消费,确实推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也深刻渗透在现代文明中,但不经思考的消费,就仿佛成为了消费主义的奴隶。赚钱,追求品牌,便成为了消费主义的永动机,而不是关注真切的生活体验。

完美的日子

导演: 维姆·文德斯, 编剧: 维姆·文德斯 / 高崎卓马, 主演: 役所广司 / 柄本时生

这部电影——一个厕所清洁工那日复一日的独居生活,就像一个不那么精英主义的现代童话,它为我们演绎了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可以如何度过一种自洽的低欲望生活,有半墙的旧书、摇滚乐的旧卡带,一个小屋子和一个旧面包车。

这种生活当然不是始终波澜不惊的,不负责任的草包同事突然辞职,为男主带来过于忙碌的工作,也会让他烦躁与不满。出于善意把钱给了同事,带来了车没油时的窘迫和后几日的泡面度日。而侄女的离家出走,则为他带来了短暂的交流与理解。

这种生活也不是那么被世人理解,他勤快劳动,自制工具清除公共厕所的卫生死角,对细微之处也抱着认真的态度,但这种与中产精致生活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代价就是他人的冷眼与嫌弃,即使这种情节看上去不那么激烈。冷漠的白领、疏远的妹妹、焦躁的年轻同事,这些其实都意味着男主在社会阶层里的边缘地位。

但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是能承受寂寞,每晚随意看上几页书,困了就睡去,清晨为植物喷水,货车上的英伦摇滚或爵士乐也让人心神安宁。虽然终不是“无事小神仙”,但已经是“完美的日子”。

生活中的诱惑太多,人也太多,钱是格外重要的,劳动是有等级的,孤独是那么难以承受,所以人们常常忘了,生活是有选择的,有主体性的向下也是可以的。

四千周

作者:奥利弗·伯克曼, 译者:戴胜蓝

感受一

“我们被猛然抽离于当下,带向一种永远扑往未来的人生,永远在担心事情能否解决,永远抱着希望之后能获利的心态去经历一切,从未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这让我们几乎不可能体验“深度时间”,体验那种永恒的时间感受。我们需要忘掉抽象的准绳,重新投入现实的鲜活当中,才能获得这种体验。”

这几年我确实是一个让时间表、日程规划主宰了生活的人,也发现自己让生活充满了那种玛丽莲·罗宾逊所说的“沉闷无趣的紧迫感”。《四千周》里强调——掌控人生的感觉,注定是抓不着的。我早起、运动,每一项计划都作出表格来打卡、记录与管理,为的就是获取那种掌控人生的爽感和正向激励的作用。

而如今,我在让自己注意且习惯的是:

**就算没能掌控人生——也没关系。**不用把自己逼得太狠,这一切就当作一个游戏就好。偶尔的懒惰都是可以的,人是有限的,人本质上依然是动物。理解自己的动物性,接纳自己。

当然,还好我现在做的大部分试图去“掌控”的事情,都是为了做更重要的事情,实现更想要的人生状态。那就不算远离自己。

感受二

你试图“饱享”这世上能有的各种体验,感觉自己仿佛已经真正地活过了——然而这世上的体验实在太多,即使体验过那么几个,也无法让你感觉已经享尽人生。相反,你发觉自己又跌回到了效率陷阱中。你获得的奇妙体验越多,就越觉得自己可以,也应该继续拥有更多奇妙的体验,这种“存在的应接不暇”之感也就变得更为强烈。

我也有过这种状态。或许未来,我会试图告诉自己:不是所有体验我都能感受到,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体验,只要能把自己最想要的那几件事儿做到、体验到,就很好了。其他的,大可不必觉得有什么遗憾的。要警惕,那种不经思考的"想要的越来越多"。

人的一生有多长呢?不过四千周而已。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动地想要更多东西。

坠落的审判

导演:茹斯汀·特里耶, 编剧:茹斯汀·特里耶、阿图·阿拉里, 主演:桑德拉·惠勒、斯万·阿劳德

在B站看到一位UP主这样评论《坠落的审判》中的那位意外死亡的丈夫:他对于世界的感受是放射状的。他具备对生活和的敏感与共情,但是又缺乏成为作家的钝感。无法只把情绪放在写作中进行抒发。

确实,专业的发展需要更理性的自我管理、情绪控制。当女性在这方面表现远胜于男性的时候,受到的审视与质疑似乎更为强烈。

在传统的家庭分工中,那个难以聚焦、难以理性发展专业的角色往往是女性在充当。漫无尽头的家务劳动、育儿情绪消耗,也是放射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才能把精力切割为一种有边界的东西?拿出相对大段的时间,去专注、学习或精进某种专业技术?

这种问题并不仅仅是出现在女性身上,它会广泛地出现在充当家庭里隐形劳动付出者更多的那个“在家里的”人身上。当更强更理性的角色是女性时,一切好像都没那么合理似的,这个电影就是让人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不合理的感受”,才是最不合理的。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

作者:萨拉·艾哈迈德, 译者:范语晨

最近的一年,我似乎进入了女性主义冷静期,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对女性的境遇时而狂怒、时而无望。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逐渐在一些明显出现厌女言论的交谈里,尤其是出现荡妇羞辱的时候,去声色严肃地指出问题。当然我也感受到了谈话对象——男性,对我态度的不悦,我很接受对方觉得我是偏激的、冲动的、敏感的“扫兴鬼”。因为,我很清楚地认识到,越是这样的时刻,我越要说出话来,我是有选择、有理智地要在这样的时候说话。

我希望实现的效果,并不是仅仅靠一段对话就去扭转一个男性的顽固习惯,而是让同在一个场域交谈中的其他女性可以感受到女性主义的力量,意识到这个男性的言辞充满问题与破绽,有无数时刻,我们不应该对那些不适感装聋作哑。

更多时候,我在思考现实与理论之间的鸿沟该怎么用一言一语一个动作来弥合。

我仍然在思考生育对女性的影响与意义。无论未来的自己是否生育,我都希望那是经过慎重思考后作出的选择,而不是未经审视的“宿命”。

我还在思考,哪些欲望是合乎人性的需要,哪些是被引导的惯性。我承认,这让我痛苦。

这时候,我看到了《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里的这句话:“如果做一个扫兴鬼这件事将你带离了你所处的世界——朝日与夕阳,树木倾斜的样子,你讲笑话时朋友脸上的微笑;冰凉洁净的水;沉浸在大海中的感觉;烹饪时熟悉的香料气味,那么这件事就占用你太多精力了。

然后萨拉给了一个好办法——在自己女性主义的工具包里,放一些“病假条”。

这个建议让我对自己的状态有了更多理解。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学会毫无负疚感地偶尔用一用“病假条”。

《不愿恋爱的雀斑小姐》 剧照

结 语

除了上面这几个有感想记录的,这半年看的作品👇其实还有一些也值得推荐。

比如爱丽丝·门罗的《公开的秘密》,我是看了这本书,才领悟到那句“你总会在她的某个故事里撞见自己”。以及安妮·埃尔诺的原生家庭三部曲《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和《一个女孩的记忆》,很难简单说清楚看这三本书的感受,可谓共鸣泛滥,无语凝噎。还有一部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也很值得分享,看完我只写下了一句话:“我们只会陪伴彼此一段时间”。

关系是流动的,感情是流动的,我们生活也是流动的。以上就是我2024年上半年的一小部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