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大厂一周年:无法松弛的齿轮

Posted by Wue on 2024-04-26

转眼,加入B大厂一周年了。刚加入的时候,有人道喜——毕竟在增长不易的当下,可以算是加入了“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有人担忧——要兼顾工作与学业,实在需要保重身体

我们很容易忽视了身体的过劳,《百岁人生》中认为人拥有两类资产,一类是有形资产,比如金钱、房产等,另一类是无形资产,包含了你的身体与精神健康、再教育等。身体能量是你同样需要管理的资产,它像你的金钱一样重要。

在忙着挣钱的时候,加班、久坐、无形的精神紧张,都是我们的常态。来到大厂后更觉如此。因此从2024年春节开始我时常去健身,出出汗、动起来,让自己从久坐伏案与回家躺倒的状态中切换出来,收获身体的能量。还有一个潜在的作用是,这让我减少了不自觉的加班,让我感觉自己的生活能够有一点平衡,不再是被工作掏空的状态。

然而,伴随最近的工作遇到一些转变,高频的交流与碰撞,连续一两周都日均11点下班。身心俱疲后,我决定用新的思路去达成目标,用更广阔的视角看,新路径也不算偏航。这期间的思索,顺便又加深了另一个问题的解答,那就是“我为什么在这里?”

01 我为什么在这里

这一年里,从社交媒体上看,大厂叙事基本以逃离为主论调,非大厂叙事很受关注与欢迎。在非大厂叙事里,自由与掌控力是核心主题,这种情况,几乎与《一人公司》这本对20年前美国科技泡沫破灭与裁员潮的人类学观察如出一辙。但是在还未能逃离或不能逃离大厂的人中,感受又是另外一种,人们需要思考自己会不会被裁员,能不能维持长期的高收入。

我个人感觉,目前还在大厂的人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

  • **矮子里面拔高个,没有更好的去处。**不离开,最底层的因素不过就是,需要在这里挣钱,并且没有更好的挣钱的地方。钱难挣屎难吃,那就硬着脸皮吃,别去咀嚼了。
  • **相信技术或产品价值,认为这里有实现价值的机会。**这种时候,忙碌可能就会被重新定义为“拼”——无休止的工作不再是需要忍受的负担,反而成了令人振奋的生活选择,甚至值得在社交媒体上炫耀一番。然而事实上,这也会带来另一个极端:我们在逼着自己,将不断增加的工作量强塞进固定的、无法延长的一天之中。
  • **将价值感寄托在其他地方,或同时探索副业中。**这是另一种精神的出路,可以或短或长地安置自己的思绪。有一个寄托的地方或自己热爱的东西,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方式。

**而我属于哪种情况呢?很显然,正试图从第一种往第三种切换。**认识到这一点,都是因为这一年里,我对自己的认知更加全面:

  • **在职业上,有一些“有毒”的牛马特征。**例如:精进的习惯、专注的状态、多余的责任心。但其实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做得那么细致,事无巨细只会让人很累,浪费很多心力,也看不到回馈。容易进入专注状态,会让我时常在午休的时候也不自觉进入电脑,身体总是久坐僵硬状态。多余的责任心,让人觉得所有事情都有做得更好的空间,但是其实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做,资源是有限的,要放在最高优先级的事情上。
  • **在生活中,还不够懂得如何休息与放松。**过去,如果周末睡了懒觉,我会怪自己。如果看了一晚上短视频,我会怪自己。如果没忍住买了东西,我会怪自己。有太多时候,我都在责怪自己。这一年,我练习心安理得地休息,练习接受短视频刺激的多巴胺,练习不去思考休闲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年,我的内心多了一个安抚自己的手,时不时轻轻拍下那个紧绷不安的小孩,告诉她:“你可以玩耍,这没什么大不了。”
  • **在信念上,摸清楚了最深的热爱是创作。**其实几年前,我就有这种感觉,但是始终觉得做内容大概只能作为心中镜花水月一般的事情,没有信心靠这个养活自己,也没有搞清楚自己能写好什么,能对什么内容保持长久的热忱。但是最近的这一年里,我想了很多很多次,我好像最喜欢的还是写东西,并且现在基本可以描绘出自己的创作母题是什么了。

02 创造一些不会清零的东西

在刚加入B大厂的时候,我在记录簿里面写下了三个问题,准备让自己多做做“大厂日常三省”:

  • 一问:现在做的事情,如果自己离开了,还能被延续或留下吗?
  • 二问:现在做的事情,如果离开了大厂,还有可行性吗?
  • 三问:现在做的事情,值得写在简历里吗?

嚯,危机感可真够重啊,时刻在反思,时刻有忧虑。经过最近的2次跳槽,我总结出来自己适应新公司的阶段特征:

  • 前三个月,格外拼,面对新的组织架构和平台信息,想要尽快掌握一切,兼顾所有事情,不露怯;——这会让自己很累,并且也不利于团队负责人和协作方长期的预期管理。
  • 半年左右,在主要工作上基本都可以收获正向反馈,也大概能确定自己可以在这里干多久;——这时候需要关注优先级更高的事情,否则会一直超出身体负荷工作。
  • 一年左右,逐步进入舒适区,完成各项任务都不会太困难,认真踏实去做,总能完成;——这时候要做的其实是平衡,因为一不小心还是会牺牲生活时间。

现在看来,我还是有“自我剥削”的情况,很容易复盘反思,很容易去“卷”。

卷,会成为一种惯性,除非身体发出警报,否则面对高度竞争和业务压力,我们常常会加班到很晚,有时候自己对结果或质量的高要求也会让自己不想应付了事。还有些时候,仅仅是因为回家了也不知道干什么而待在公司干活。

无论是哪一种,都意味着作为一个现代企业里的打工人,尤其是互联网大厂里面的打工人,正过着传送带一般的人生:当你处理完一项任务,达成了一个目标,你并不会变得空闲。你只会更快地开启下一个工作。当你的目标完成得越好,下一个目标只会定得更高。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是一种默认的选择。所以,我们往往无法得到理想的休息。

在与ST交流这里卷不卷的时候,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家好像都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值钱”。是啊,瞎卷啥呢!

把自己的时间过度投入到了工作里。其实大多数时候忙碌也意味着:我们很多时候并不享受生活——我们在逃避自我,逃避自由。

之前,林壮壮在离开腾讯的总结文章里提到:“我在公司内所追求的东西优先级是:死后都不会清零的东西>死了就会清零的东西>离开一家公司就会清零的东西。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还挺有意思。”

我觉得这跟我之前给自己写的大厂日常三省有点像,但更彻底。

我曾思考,有什么是我最想做的事情?有什么是我死后都不会清零的东西?正如6年前我不想扮演一个日复一日的银行职员,如今我也不想扮演一个被新自由主义洗脑的互联网大厂女工,我想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体验这种精彩,看看自己到底会走到哪里。

眼下,对我而言——写作是一种方式,把每一篇文章都当作是一个礼物,送给自己也送给读者。这会让我感受到自己的能量。

因此,我在小报童开通了一个专栏,分享自己关于产品营销的思考与记录。有一部分内容曾分享在我的公众号里,但在小报童,我还将更新那些自己知识库里未曾对外分享过的内容,**打造一份独家的《产品营销强壮手册》,为自己做个阶段性总结。**因此,读者可以在这个手册中,收获我过去5年的产品营销经验总结与独家思考。

03 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其实两年前,我就想做关于产品营销的课程或者知识星球了,但是一直没能启动,我怕自己做不好,觉得自己输出的质量可能不够高,可能没什么价值。于是就这样拖延过了两年。

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其实从来没停止过记录思考,即使我的职业发展方向已经不仅仅是产品营销。如今即使更新的频率很低,时不时的还是有一些同行读者通过知乎或公众号找到我交流,这让我意识到:其实我已经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只是我一直在下意识贬低它们,认为它们不够“好”,不够“重要”。

思考与写作的习惯,就足够成为一种驱动力了,那为什么不试试看呢?

反正本来也不图暴富,反正本来自己都要输出,那么为什么不做个栏目呢?承认自己的有限性,不预设完美、不预设巨大的成功,就可以了呀。

当承认自己很渺小时,确实会觉得如释重负。因为我会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给自己设定一些无法企及的标准,正是这种无法企及的标准成为了迈出第一步的最大障碍。我们本不必如此完美。

那就这样做下去吧,只定五个付费读者的小目标,达成了就很好。

结 语

2023年4月26日,我到科技绿洲工区报道。早上九点,小区栅栏的蔷薇开得极为灿烂,我觉得那是在庆祝新的开始。晚上七点多的时候,HQ轻轻走到我旁边提醒该下班了,我觉得那也是好的预兆。

2024年4月26日,我即将和HQ一起开启川西旅程,去看雪山、溪流和原野。

所以我要提醒自己:

“抛物线降落的时候

不过就是正常的潮汐

那些笑得停不下来的时刻

更值得纪念”

不擅长松弛

也没关系

世界必有出口

你必有脱身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