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读完60本书后,我在想些什么

Posted by Wue on 2021-12-29

“话语对于隐秘的思想没有好处,每当人们说出什么的时候,那东西立即就会稍稍走样,稍稍被歪曲,稍稍显得愚蠢——是的,就连这一点也极好,也极令我欢喜,我也极表同意,因为在某一个人视作珍宝和智慧的东西,在另一个人听来却往往是很愚蠢的。” ——《悉达多》

当悉达多决定告别沙门之路,走入城市的时候他视世俗生活为游戏,投身其中但轻蔑对待。谁知后来日渐沉迷,逐生痛苦,终究还是走上了抛弃与重新追逐本真的摆渡生涯。

相比之下,戈文达似乎就后知后觉了很多,他同样追寻真知,但相比悉达多少了些独立,少了些反叛。他多次遇到悉达多却认不出,最后一次遇到悉达多仍然祈求能获得一个寻得真知的路径。

这一时刻,我对戈文达突然有了共鸣。愚笨的我不就是这样吗,久旱逢甘霖一般地不断阅读,祈求着从书中找到人生困惑的答案,理解困顿、参差,填补贫瘠。

但不得不承认,阅读有时候是致郁,而非治愈的。

尤其是当你认识到所面对的现代性困境的结构性根源时,当你认识到规训与惩罚时,当你认识到人性的幽暗时。

因此到现在,我对于前人的思想结晶少了些盲从,对阅读的看法也多了些面向,并不奢望从书中找出人生的解答,找到去往幸福的路径,而更理解有些真知应该从物中领悟。

领悟一 关于占有

原本今年制定了别的学习计划,预期看书30本足矣,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腿受伤,导致大半年的时间只能深居简出;忙工作,导致原本的学习计划推迟一年。到年末看看书单,发现正好60本,其中大约五分之一为简略阅读。

我审视自己的书架,看到仍然有几十本书未拆封,即使以年均50本的速度消化它们,但仍然杯水车薪。前些年,我就像被放出牢笼的困兽,成箱成箱地买书,这让我有一种充分的安全感,一种通过“占有”来获取的安全感。然而此刻不得不承认,有这么多书还没等到被打开,我就已经不感兴趣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房子上,刚毕业的那一年,我执着地在家乡小城买了“仅属于自己”的房子,从小渴望的独立感在刚毕业的那一年得到空前放大。然而几年后的现在,我在距离家乡几百公里外的城市生活着,几乎不可能再回到老家居住。因此那个房子也就成为了闲置,并且没有多少升值空间。现在想想是不是有点短视?

我依然被深深的飘零感环绕,依然没有“家”的感觉。过去对“占有”的执念,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年轻的自己的幻境,成为了当时我所定义的“60分人生”的阶段缩影。

这些都让我对于“占有”的思考更进一步。

“敢于不占有,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革命”。人所向往的充满安全感的生活方式,应当是一种状态,而非一种对物品的占有。现在走进书店时,我仍然愿意坐上半天来看书,但不一定会买回家,因为我知道通过囤积来获得的快感是短暂的。减少对物的占有,保持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与思考状态,同样可以获得内心的充盈。

领悟二 关于精神贫瘠感

相比较于过去几年在阅读和经历中发生的诸多思想上的转变,今年似乎没有生成太多新的认知,更多的是对过去的一些意识的验证和深化。这些意识包含:

  • 自我与环境之间的紧张
  • 阅读欲望包裹着的贫瘠
  • 欲望与志气之间的分辨

前段时间曾有位前辈问我为什么看这么多书或者说是什么动力让我这么做,我当时没有给出很好的回答。后来我想了想,大概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整个人都被包裹在一种难以摆脱的“贫瘠”里。那是一种精神的贫瘠感。

这一切,在极为僵化的第一份工作中,积累出绝望与抑郁,于是当时选择了自我革命,完全背离了既定的职业道路。当然后来也并没有一帆风顺,闲适被意外打乱,我再次警醒,没有支撑的生活,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是脆弱易碎的。所谓支撑,更多的是关乎智识。

如今想来,这一路基本就是悉达多式的辗转。

现在,我逐渐对自己少了许多自怜,而感知到生命的厚度与关联,因此这种切肤之痛的迷惘,在城市之间的流动,以及问题意识,都让我收获了一种历史感——我参与着青年人的精神状态。许多感受并非仅仅是个体的孤独,还是处于青年阶段与社会流动中人常有的惘然。这样想想,对自我的定位、审视、反思,那些自我的交谈与书写,就好像是对自己进行着一场田野调查。

当然,我仍然追求着一种全面的丰沛,并且知道这并非是短短几年就可以收获的,也不应该从过度的自我关注中获取,也许到了晚年才能觉知到丰沛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个过程。

领悟三 关于噪音

在工作与生活中,似乎必然存在一种分裂。即理性、算术、功利性与休闲、浪漫之间的冲突。我们如何以两套思考和行为逻辑处理着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事与物的关系?

我们所面对的困扰也就在于,我们很难泾渭分明地用两套不同的逻辑分别面对工作与生活,于是带着工作中所需要的理性主义、功利主义来处理生活世界的事务,就愈发常见,比如择偶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功利主义侵占了的地盘。

资本主义企业的现代理性组织应具备的两个特点之一就是,生意与家庭的分离,这一点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种两难,早有研究探讨。

而对现实生活来说,当做出了一种选择,选择获取某类回报,必然要承受其背后的责任、付出、痛苦。这其中会有不等效与不公平,但这就是人生。

(上海乐开书店)

关键可能在于对噪音的识别。无论是做出选择前还是后,我们都面临多种噪音。噪音是什么呢?

它可能是源自于社会行为准则中的“常识”,也可能是家人朋友的倾向性“劝诫”,也可能是不加思考的欲望的“诱导”。比如,躺平论、摸鱼论、奋斗论、鸡娃论等。与你的本真选择不一致的那些声音可能多半都是噪音。

它影响你的心情,让你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或当前的生活路径产生怀疑。总觉得不够好,不够快乐,不够轻松。渐渐地,我们会将那些噪音当成自己的声音,做出一些违背内心和本真的选择,然后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感或无意义感。

左顾右盼,只会让自己看不清前方的路。如果想要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选择忠于内心之路,那么就要用强大的意志来屏蔽噪音。这也正是我在练习的事情。

结 语

走到2021年的末尾,按照习惯总要进行一番年终总结,除了以上三点领悟之外,如果要说发生了什么大事儿,那值得一提的可能就是:

  • 经历了一场意外,拄了近半年拐杖
  • 看了60来本书,只买了5件衣服
  • 连续100多天打卡一项计划

除此之外,2021年我关注的议题没有什么变化,从过去的书写中也能看出部分:

其他更多时候,都在努力工作。

最后,希望2022年能够沉得下心完成计划,成为更从容的自己。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