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云音乐,一门宗教的生意

Posted by Wue on 2020-08-24

凝视“网抑云”

最近,网易云音乐不仅与环球音乐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与阿里88VIP宣布战略合作,还成功举办了TFBOYS“日光旅行”线上演唱会。一时间,关于“网抑云”的嘲讽声与叫好声,此消彼长。

视线若往回探一些,就会看到,一直以来都有两种声音围绕着网易云音乐。

持否定态度的一方,总是揪着版权问题,对网易云音乐进行质疑。曾有人在否定网易云音乐的模式时表示,就像阿里等于电商,腾讯等于游戏,百度等于搜索,用户使用产品就是有目的的,因此对音乐app来说,用户的使用目的就是听音乐的,就算分享也是用社交软件分享。

这可能是出于一种主流的科学认知,对于工具型产品的狭隘定义,让其忽视了小众的价值,忽视了差异化的可能性。然而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套运作规则的。当我们只看得到单一的世界时,我们便以为规则也是单一的。

而另一方的肯定态度也并不那么明朗,他们肯定网易云音乐独特的社区文化,对95后的吸引力以及差异化运营的方式,但谈及商业化,对于其盈利空间仍然持观望态度。

如今,“网抑云”上令人嘲讽的伤感、“疼痛文学”风泛滥,但是这和它对95后的吸引力正是伴生关系。因为,“矫情”正是青春期迷惘情绪的必然产物。

一方面,在年轻的价值观尚未建立成熟的阶段,生活变数较大,面对一切不确定性的失望、沮丧和难以理解的情绪出口,过去某段时间里是“郭敬明”式的“疼痛文学”,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网易云音乐的戳心音乐与煽情评论。

另一方面,95后出生于经济腾飞的时期,大家普遍接受了为自己想要的事物买单的消费观念,因此购买力较强,更愿意为虚拟产品付费,如购买数字专辑或单曲等。

而我认为,在这么多声音中,或许很多人没有看懂——网易云音乐,其实一直在做着一门宗教的生意。

网易云音乐,一门宗教的生意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曾这样论断。当然他不是在反对宗教本身,而是反对宗教作为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作用。

伴随着现代化的开始,思想启蒙运动和科学的兴起,知识革命到来了。人们开始认为,与宗教相比,科学给我们提供了种种问题的最优解,宗教将走向消亡。但是,随着时间转移,宗教社会学研究发现,宗教仍然存在并且还发展得很好。人们不得不意识到,宗教具有一种出人意料的适应性和长久性。

以科学和理性为主要思维方式的人,通常不会那么认可网易云音乐,他们认为其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说,竞争力是较弱的。但是生意并不是这么简单的逻辑,它经营人性,更经营着人性的想象与情感。宗教,则是想象与情感的一种凝聚形式。

到了现在,关于宗教定义的争论仍然没有结束,在此,我仅从宗教的功能性定义角度来探讨,为什么网易云音乐其实是在做着一门宗教式的生意。

音乐——作为一种典型的宗教的现代功能等价物,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宗教形式但却符合宗教定义的东西,拥有着令人狂热追求的吸引力。而网易云音乐,便将音乐的宗教虔诚发挥了出来。

如果从涂尔干关于宗教的广泛定义来看,网易云音乐正好满足了宗教的三种构成要素:

  1. 信念与实践的统一体系: “相信音乐的力量”,并且为之付费——构造了网易云音乐的信念与实践的统一体系。网易云音乐,一边坚持着“相信音乐的力量”的宣言,一边加强着与外界的合作,设计各种令听众付费的“按钮”。逐步形成了这一信念与实践的统一体系。
  1. 神圣物: 与神圣物相对的就是世俗物,世俗物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尘世的物质部分。而神圣物,则是一种令人崇拜、信赖、追寻的存在。网易云音乐“云梯计划”——打造的原创音乐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令人追随的“神圣物”。他们是音乐的神性的载体。当相聚在云端音乐现场或线下的音乐节、演唱会时,粉丝们激动、亢奋的表情,就能够将这种集体经历的异乎寻常性展示无遗。

  2. 宗教共同体,即信仰者团体: 2019年8月,网易云音乐的“云村社区”正式上线,代替了“朋友”板块,并新增“广场”页面,同时提供音乐创作表达形式——Mlog,用户可通过语音、视频、图片、文字、音乐等形式进行内容创作。在“云村”里,用户可以彼此分享音乐以及相关情绪,这里便是一种关于音乐的涂尔干意义上的“教会”。同时,大量独具风格的歌单,也让用户在对彼此陌生的情况下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成为乐迷,正是通过现代的集体意识将人们联系起来的特征。

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在过去宗教为移民提供了有利于他们过渡生活的相关文化、社会和经济资源。如今的95后,正是这不断变迁的社会中的“移民”,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从中学迁移至大学,从大学迁移至职场,从家庭迁移至空巢。在这种阶段中的迷惘,需要一种支撑。而我认为,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正体现了这种情感上的支撑。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共鸣与归属感。

数据来源:Mob研究院《Z世代大学生图鉴》

除此之外,马克思和涂尔干都主张宗教是人类建构的产物。而网易云音乐的社区文化,这一UGC的产物,正对应着这一点。在这里,用户拥有属于自己的主页,陌生人之间可以互相关注、分享音乐与心情。这些功能点如今已成为音乐产品的标配。

涂尔干似乎还曾经假定宗教是一个我们都应该分享的事物,因为社会需要秩序,宗教就像胶水一样把我们黏合一起。网易云音乐的社区文化与用户黏性,不正验证了这一点吗?

“云村”之未来

宗教,从未消亡过。

在历史中,宗教曾经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公共组织制度,在社会整合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它可能在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是以某种功能等价物的形式,影响着我们是谁、我们信仰什么、我们做什么。也有很多人认为,它退回到了私人意义的精神寄托领域。但是,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它的身影。

网易云音乐,正以音乐这一宗教的功能等价物,构建了一座“看不见的城市”。

在始终未停下的质疑中,网易云音乐该如何避免“城市”的衰败?我想,无论是从宗教的延续,还是从城市的发展中,都可以找到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从形式上,强化符号与象征。

2017年,网易云音乐在杭州地铁的一号线以乐评的形式投放广告。2018年1月,网易云音乐在北京团结湖地铁站搭建起“镜面长廊”。这些成功出圈的营销活动,都具备了一定的符号意义。以这种强标识的形式,巩固了其广泛的情感共鸣在用户心智中占据的位置。这些活动的传播,验证了用户的情绪其实渴望被看到,被认同。

因此,将情感与文化以高度凝炼的形式,打造成一个又一个“符号”,从而赋予平台生命力,往往能够成为“出圈”的通关密码。

其次,在内容上,坚持差异化。

相对于其他音乐平台狭隘的工具性定位,网易云音乐很早就在内容和产品体验上打出了差异化。在内容上,以小众音乐品味为独特吸引力;在产品体验上,以文艺清新的UI设计见长;前段时间推出的“一起听”更是戳中了远距离的情感联系。除此之外,其构建的评论文化和培养的用户习惯,是最高的壁垒。

我们活在一个并非二元对立的世界,多样性与差异化,是能够帮助事物从夹缝中生长起来的光合作用。

除此之外,加大对原创音乐人的培养和关系维系,形成一种音乐的“传教士”阵营,并提升这一阵营的吸金能力,这是一种将差异化价值放大的另辟蹊径。

最后,容许“丧”,构建安全感,形成精神动力。

深夜的低落,伤感的哀怨,通常都是源于孤独,大部分并不是彻骨的绝望。

正如韦伯对于宗教形态的研究,始终着眼于各种宗教的心理与实际联系中的行动的实际动力一样。一方面,对于这种情绪,我们应该容许,容许“丧”,容许情绪,容许真相。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着眼于其背后的形成因素,找到深层的源头,从而找到相应的关于其行为动力的解答。

也就是说,面对“丧文化”的入侵,网易云音乐该如何审视这种精神文化因素,该如何从中找到转化的命脉,从而形成正向的行为动力?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思考。

书中,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衰败的一大原因就是交接真空带的出现,这里的真空是指用途的空缺,也就是缺少使用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行道的不安全性。她认为想要引入城市的多样性,就应该重视城市的非贫民区化,并且创造活跃的气氛,让贫民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城市生活和人行道上的安全,从而留住居民,并吸引来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构建“安全感”,可能是净化逐渐走偏的“丧文化”的最重要的部分。**以一种正向的精神动力指引失落的青年人,是网易云音乐未来需要完成的重大课题。目前的“网愈云”显然做得还不够,更大的想象空间只能留给未来。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向这个世界上的愈加相似的城市,向同质化发出的叹息,对于我们思考互联网产品,也充满了启示。

网易云音乐,已成长为一个如“城市”般复杂的集合。这个集合承载记忆、欲望、符号等事物的能力,或许就是决定着它能走多远、扩多大的关键。如此思索,网易云音乐的未来,值得期待。